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法规 > 正文

关于严格执行税款入库和退库制度严肃财税纪律的紧急通知

2008-02-16 09:19 次阅读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严格执行税款入库和退库制度严肃财税纪律的紧急通知    2000年6月2日 国税发[2000]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近期以来,总局发现一些地区的税务机关受利益驱动,随意混淆税款入库的预算   级次,擅自设立税款“过渡户”,占压、挪用甚至截留税款,借税引税谋取部门利益,   超越规定的范围和比例提取代征手续费或自定政策、巧立名目提退税款。这些严重违   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不仅扰乱了财税工作秩序,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也腐蚀了干部   队伍,对此各地税务机关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一、为确保各项税款及时、准确和足额入库,进一步规范税款入库、退库工作,   严防违法乱纪和腐败行为的发生,国家税务总局现重申以下各项规定:   (一)各级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款、滞纳金和税收罚款,均须严格按照国家规   定的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入库。不得混用预算科目和混淆预算级次,不得将中央收入   混入地方库,也不得将地方收入混入中央库。   (二)各级税务机关征收的各项税款,均须及时足额缴入国库,不得积压、挪用和   截留。当地设有银行的,所征税款应当日划解入库,当日不能划解的,最迟于次日划   解入库;当地未设银行的,所征税款必须严格按"限期限额"规定结报并汇解入库,未   达限期限额的现金税款可以存放在税务机关或农村信用社,但存入信用社的税款只能   以信汇自带方式划解入库,不得提取和计收利息。   (三)除税务稽查收入可按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通知规定的   要求在银行开设"专户"进行划解外,各级税务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在银行开设个人储   蓄帐户和"过渡帐户"存储税款,更不得将税款存入经费帐户并计收利息。   (四)各级税务机关必须按规定的征管范围并以纳税人的资产组织税款入库,不得   以任何方式将属于本地税务局征收的税款转到异地税务局入库,不得为纳税人代垫和   贷借资金缴税。   (五)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严格按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退库范围、提退手   续和预算级次办理各项提退业务,不得截留应退还给纳税人的税款,不得擅自制定提   退政策和巧立提退名目提退税款。对企业自行申报的税款、税务机关直接开票征收的   税款和助征员征收的税款,不得纳入代征手续费提取范围。   (六)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严格按照税收会计制度的要求,严密核算和如实反映各项   应征税款、减免税款、欠缴税款和呆帐税金,不得弄虚作假,不得隐瞒不报和少报欠   税。   二、为严肃财税纪律,确保上述各项规定的严格执行,国家税务总局特提出如下   要求:   (一)各级税务机关务于2000年8月底前对本地区的税款征收入库和退库工作及会   计核算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已经检查过的,要根据本通知精神查遗补漏,组织   一次重点抽查。总局将于近期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门抽查。   今后县级税务机关每年必须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检查;地、市级税务机关每半年   至少组织一次抽查,抽查面不得少于县级局总数的30%;省级税务机关每年至少组织   一次抽查,抽查面不得少于县级局总数的20%,每三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检查。   (二)各级税务机关对查出或发现的违反上述各项规定的问题,要严格依照有关规   定和以下要求进行严肃处理。   1.对于政策制度执行不严,管理不力的单位,要责令限期整改;从2000年9月份   起再违规提退代征手续费的,一经发现,坚决停止该单位的代征手续费提退权(不包   括代扣手续费);对于通过"稽查收入专户"积压、挪用和截留税款以及办理退税的,   一律撤销该单位的"稽查收入帐户",并将稽查收入改为由纳税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就地入库;对于欠税核算不实和有意隐瞒不报或少报欠税的,隐瞒额占期末实有欠税   (已核算或已报欠税加隐瞒欠税)10%以上的,一律按隐瞒的欠税数额追加该单位当年   税收计划。   2、对于单位主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下属人员或下属单位   编造、篡改会计数据,隐瞒欠税的,应依据国务院有关规定撤销其领导人和负责人   的职务;对于借税引税、有意混库挤占中央收入、积压、截留和挪用税款、违规退库   的,除按规定予以纠正外,要严格依照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对于上述违法乱纪行为知情不报、知而不纠的单位主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也要   追究其责任。以上构成犯罪的,均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各地检查工作结束后,应将检查情况和整改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于2000年9月   底前报送总局。   各地接到本通知后,必须抓紧贯彻,并结合“三讲”整改工作认真组织学习,逐   条对照,查找问题根源,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整改和防范措施,坚决杜绝此类问题的再   次发生。